繁体中文 设为首页  加入收藏 
投稿 | 搜索    
      
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首页 >> 直销论点 >>
当前位置:新闻资讯首页 >> 直销论点 >> 美国人需要中国医药 保健品展还需要政策规范

美国人需要中国医药 保健品展还需要政策规范

2009-12-24 18:28:00  作者:未知  来源:时报周刊  点击:
关键字:美国 中国医药 政策规范

  “在美国,治疗病人所花的费用,几乎相当于中国GDP的一半,公众医疗体系的改革已成为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。”在冷风瑟瑟的北京,美国两任总统的经济顾问、著名经济学家保罗·皮尔泽首次来到了中国。不过,他并不是来传教美国在公众医疗发面的成就,相反,他是来“取经”的,“研究一下中国正在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。”

  在保罗看来,美国巨额的医疗费用,是此前没有很好关注公众营养的“恶果”,但几个世纪以来,中医药理念根深蒂固。随着东方医学风靡全球,中国,或许将成为世界健康产业经济下一波的主角。

事实上,对中国经济部门来说,保罗的这番理论算得上“正中下怀”。

  从健康产业到“质量经济”

  2004年,保罗·皮尔泽出版了一本书《The wellness revolution》(《健康革命》),在中国翻译成《财富第五波》。这本关乎世界产业经济走向预测的作品,被当作致富畅销书,再版四次。

  当年保罗认为,继个人计算机和网络产业之后,随着生物和细胞生化科技的突破,引发全球财富第五波的将是健康产业。

  这样的预测不仅建立于现代人对健康的需求,更是国家经济的需要。

  “在中国城市人口中,大概有15%属于超重,7%临床认为达到肥胖症的指标,加之中国人口基数较大,整体数字已超过了美国。而这将可能给中国政府带来极大的医疗保障负担。”在与中国多方的交流中,保罗表达了这样的观点。

  事实上,中国早已意识到了这点。2001年,发改委成立了“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”,这个看似本应归属于卫生部门的机构,专门从事营养经济学及相关宏观政策研究。据介绍,中国每年因营养素摄取不足和结构失衡造成的损失高达2460亿-4100亿元。

  “不仅如此,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经济会议上,中央国务院都在考虑,正处在关键节点上的中国经济该怎么办。”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说,投资和出口方面招数已尽,消费刺激的拉动实际上也是回天乏术,于是,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一些“小的方法”—做产业。

  “在中国提出推动健康经济产业,实际上关系到中国经济今后怎么走的大方向。”于小冬如是说。

  在于小冬看来,保罗的这次来华正当其时:“他提出来的健康产业发展,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,意味着中国要发展‘质量经济’。”

  所谓“质量经济”,于小冬将其归总为三个层面。首先提高个体的健康质量;其次将原来的食品工业、农业全面的升级,提高产业的质量;最终提高整个国家经济的质量。

  保罗也给中国算了一笔账:“如果中国出口一个IPHONE手机,可能这个手机价钱是150美元,而其中很多零件都是来自于别的国家,真正中国得到的钱只有20美元。如果中国出口一个中医药产品,我们可以确定里面的成分,100%来源于中国,是中国制造的。”他说,要是能把中医药产品向世界很好地推广,将会对中国经济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。

  不过,于小冬心目中,中国能从健康产业中获得的好处不仅如此:“计算机技术和网络,核心技术不在我们手里,但因为掌握中医药,我们可以卖整个营养产业。”

  中医药理广受欢迎

  保罗·皮尔泽坦率地说,自己对中国经济还不算熟悉,但是他却看好健康产业在中国的发展。其中一个依据,是中国人已经“进口”了西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
  据于小冬介绍,2002年,我国第五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,全国城乡人口能量日摄入量已从20年前的2491.3千卡,下滑到当年的2253.5千卡;蛋白质日摄入量没有增加;脂肪日摄入量与10年前相比平均提高了30.7%;微量营养素Va、B1、B2的日摄入量覆盖面和缺乏程度相当严重;常量元素钙和磷的日摄入量也与需求相差悬殊。

  “这是一种‘隐性饥饿’,从而导致慢性疾病的高发。”于小冬如是说。

  在保罗看来,现在的中国人也需要“健康产业”。不过,保罗强调,对于中国而言,健康产业并不是从外国引进的。中医药的积淀和发展,是让保罗看好中国健康产业更为重要的原因。

  “在世界各地,中国传统中医药理论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。”虽然并非生物专家也不是商人,但短暂的中国之行,保罗专门找到中医药专家进行探讨。让他感兴趣的是,在西医理论中,只有生病才会找医生,完全不存在中医中要求治病与防病相结合的理念。这种区别进一步印证了他五年前的那本著作:“防病”对于美国人,意味着一场认知上的“革命”。

  “美国人需要中医,而中国也需要把中医推广到世界。”保罗说。

  不过,准确地看,保罗口中美国人所需要的“中医”,是一种理念,比如“治未病”和“药食同源”。他分析,在美国,因为吃得不健康,65%的人口已经超重,而  医疗费用方面,95%是可以通过“预防”节省出来的。

  保罗坦承,他希望进入美国的中医不仅是理念,最好包括产品。但是,通过与中医专家的座谈,他也发现,目前中医药产品进入美国最大的障碍在法律方面,而美国各个州的法律不同,产品进入美国市场,必须和50个州的法律打交道,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。

  事实上,另一种解决方案已经显现。当世界维生素业诞生的那一刻,中医理念早已为西方健康产业作出了贡献,世界上第一粒维生素补充剂、当今安利旗下的纽崔莱,灵感就来源于中医。

  75年前,这种药片的发明者在上海对中医产生了迷恋,发现中药的来源都是自然界中的植物、动物和矿物,他所发明的第一款维生素竟然提炼于“草头”,一种江浙紫花苜蓿嫩芽,农民们把它揉入米粉中,做成煎饼,预防疾病。

  “中医通过号脉进行健康判断,‘脾虚’或是‘肝旺’,西方人没办法理解和接受。”安利中国技术总监许洪民说,能够将中医药发展的方法,就是利用中医理论和西方技术相结合,形成产业化。

  被妖魔化的保健品业

  在安利中国技术总监许洪民看来,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策法规的建立和企业标准的提高:“在人们概念中,保健食品几乎和假冒伪劣、夸大宣传等同,实际上对健康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。”

  事实上,类似的情况在美国也有发生,以至于该国每年700亿美元的膳食补给品产业的声誉,被蒙上一层阴影。

  保罗·皮尔泽认为,消费者的指控并非“无的放矢”,只不过罪魁祸首并非补给品本身。他说,美国销售的膳食补给品(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草药)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含有以下问题:产品成分标志不实;并未警告所含的危险物质。所以,三分之一使用过膳食补给品的人会认为无效或者危险。

  在中国,狭义健康产业中的保健品依然处于法律的真空地带。2008年7月,保健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职责由卫生部划入药监局。今年5月底,由药监局起草的《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》公开征求意见。但是这项原本预定六月前出台的条例,至今未见眉目。

  “政府部门明确意识到保健品行业需要管理,但是如何地管理,如何保证审批、实验,还是较难解决。”许洪民说,如果法律监管和行业标准顺利完成,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会比保罗预测的还要快。

  为此犯愁的,不是许洪民一个人。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现在的工作,一边是推动产业发展,另一边就是“宣传教育、法律法规”。

  “现实中,中国的保健品生产销售涉及多个部门,药监、工商、质监等等,对于某类产品发展可能采取不同的态度,一个堵一个放,做健康产业的人个个感到困难。”由此,时不时地,于小冬还要在高层中讲讲健康经济和营养理念。

  评判中国健康产业的现状和未来,于小冬说,目前产业的发展还是很快,只是产业基数太低。“中国人营养消费仅为美国的1/108。下一个五年规划,至少要使30%的人接受健康营养产业的观念,并且形成习惯。”而许洪民相信,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成为促进健康产业的动力。

责任编辑:鸣仁
 

0

顶一下

0

踩一下
 
 

 

版权说明:

    本网未注明"来源:中国直销网"的稿件均为转载稿,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。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,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,或者根据您的意见给予相应的处理;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在 尽快来电或来函与中国直销网联系。

    凡本网注明"来源:中国直销网"的所有稿件,版权均属本站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"来源:“中国直销网 http://www.zhixiaowang.com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
页底导航 >>>  新闻资讯 |  政策法规 |  专家专栏 |  非法传销 |  直销企业 |  教育培训 |  健康美容 |  直销人才 |  直销杂志 |  资料下载 |  招聘求职 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