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直销网 中国直销网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业内公司其它企业>> 正文

从“小门诊”到“上市公司” 揭秘以岭药业吴以岭的传奇人生路

发布: 2016-10-26 16:30:33    作者: 佚名   来源: 界面  

  “1992年刚办时就是一个小门诊,一位医生,一张桌子。”如今这家小门诊已经发展为以他名字命名的三级甲等医院。同样以他名字命名的药业企业,由当初借款10万元注册成立,如今发展为价值近200亿的上市公司。
 
 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,吴以岭。
 
\
 
  吴以岭,中国工程院院士,著名中医心血管病专家,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,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,络病研究与创新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,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络病重点研究室主任,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、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、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。
  2001年,吴以岭创建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,遵循中医药“以临床实践为基础,以理论假说为指导,以治疗方药为依托,以临床疗效为标准”的学科规律,借鉴现代高新技术以理论原创带动临床疗效新药研发,形成“理论—临床—科研—产业—教学”五位一体的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。2011年7月28日,以岭药业登陆国内A股市场,吴以岭成为继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之后,诞生的另一位身家过亿的院士。
 
  产学研资用的多面手
  出身中医世家,今仍接诊
  吴以岭1949年出生于河北故城的一个中医世家,父亲吴世升是地方上很有名气的中医,祖孙三代积累了大量的医学典籍。
  年轻时的吴以岭,原本想学物理,但天不遂人愿,读高一时赶上了“文革”,他只好中断学业返乡随父亲行医。当时不像现在,病人动辄到医院打针吃药,往往是依靠乡间的医生抓几服草药了事。正是这11年的乡间行医生涯,让吴以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,也让他有闲暇将家中医药典籍通读理顺。
  1977年,国家恢复高考,吴以岭用一个月时间补习了所有高中课程,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。上大学刚一年,几个老师觉得他知识扎实,又有多年学医的积累,就鼓励他报考研究生。凭着多年的积累,吴以岭只用3个月的时间就补完了大学5年的课程,并在1979年9月被南京中医学院心血管与糖尿病专业录取为首届硕士研究生。
  1982年,33岁的吴以岭研究生毕业,回到河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,正式成为一个中医大夫。
 
\
 
 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,吴以岭今年已经65岁。不过,每周二他都会亲自接诊,雷打不动。他坚持认为,只有亲自诊断病人,才能知道药效如何。
  但比起21年前自己骑个破自行车,蜗居于没有暖气的陋室,辗转各地销售自己的药品,现在的吴以岭,担子轻了很多。毕竟儿子吴相君和女儿吴瑞在公司做事,管理经营方面大可交给经理层。
 
  五只虫子,一朝致富
  翻开吴以岭的简历,一大串的称谓中最显眼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职务。作为国内络病理论的创始人,吴以岭在学术界可谓声名赫赫。
  吴以岭发现通心络处方,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。当时吴以岭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与糖尿病专业读研究生,在研究与学习中,吴以岭发现,“活血化淤”是中医诊治这类疾病的传统方法,但这种方法只关注了血管内血液的黏稠梗阻,而忽略了对病变血管本身的治疗。那么,有没有一个方剂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呢?
  后来,在一些关于络病的典籍记载中,吴以岭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方法。1982年底,一个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特处方终于问世,吴以岭把它定名为“通心络”。
  开出这个处方来以后,有的老中医说:“吴大夫你这开的什么乱七八糟的?一堆虫子。”这里所说的一堆虫子,便是现在通心络配方中看到的水蛭、全蝎、土鳖虫、蜈蚣、蝉蜕等药味,另外加入人参、檀香,最后研制而成通心络胶囊。
  但之后给病人的治疗效果,却让老中医大跌眼镜,“通心络”也逐渐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剂良药。而吴以岭后来逐渐形成的络病理论,逐步发展为企业最核心、最独特的竞争力,这不仅体现在新药研发上,更体现在营销的布局中。
  直到现在,主要用于益气活血、通络止痛的通心络仍旧是以岭药业的最主要产品。仅以2010年为例,以岭药业通心络单品销售收入9.2亿元,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5.86%,是以岭药业的看家法宝。
 
  组建销售铁军,从10万到百亿
  据知情人士回忆,以岭药业的每一步发展,和董事长吴以岭的相关性非常大。
  1992年6月16日,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在红旗大街61号正式挂牌营业,注册资本10万元。在租来的房子里,田书彦、张庆昌、陈金亮、王兰芬等一批最初的创业者在吴以岭的带领下,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安装化验室,装备药房,没有节假日,没有星期天,拿着每月200多元的微薄工资,憧憬着以岭的未来。
  1994年,这家研究所转变为股份合伙制企业,资本金增加至593万元,作为法人代表的吴以岭持股比例超过60%。
  1997年,吴以岭亲任销售部经理,通过树立学术品牌形象进行战术营销,一度被称为“以岭销售铁军”。也是这一年,他顺利完成第一次创业,将自己研发的通心络迅速推向市场,研究所固定资产也增加到5000多万元。
  1999年,医药研究所已经初具规模,旗下拥有以岭有限、医药研究所附属医院、安国市以岭中药材有限公司、石家庄开发区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4家企业,以岭医药集团正式组建,注册资本金为6263.4万元。
  2010年,通过股权转让和转增资本金,以岭集团的注册资本增至3.6亿元,且变更后以岭医药集团为吴以岭全资持有。及至2011年7月以岭药业正式上市,注册资本已经增加到4.25亿元,身为大股东的吴以岭也多了一个新的称呼——院士首富,其家族95.67亿元的身价,远远超过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。
  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,吴以岭家族以104.9亿财富居于第69位。
 
  “知识创造财富”的争议
  如何看待“教授、院士成富豪”现象?社会上褒贬不一。支持者认为,这是“知识创造财富”的成功案例,值得鼓励;反对者认为,教授、院士就应该甘守清贫、潜心科研与教学,不该“不务正业”。
  笔者赞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姚铮的观点:“院士富豪”、“教授富豪”的出现是个正常现象,而且是个好现象。
  其实,院士、教授跻身“富豪俱乐部”,已不是什么新闻。早在11年前,种业公司隆平高科上市后,作为名誉董事长、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的袁隆平院士持股市值攀升至1.24亿,成为A股首位“院士富豪”。2006年在中小板上市的山河智能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清华是中南大学教授,2009年上市的首批创业板公司机器人总裁曲道奎是博士生导师,2010年上市的尤洛卡董事长兼总经理黄自伟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;此外,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,原是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;清华同方总裁陆致成和方正集团董事长魏新,分别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教授。
  回顾历史就不难发现,“院士富豪”、“教授富豪”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、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。改革开放之前,我国的科研活动,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开发,绝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,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。为解决“科研、经济两张皮”现象,国家开展了大刀阔斧的科研体制改革,鼓励从事应用技术开发、有志于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、教授走出高墙大院,或深入企业,或自办公司,为经济建设服务。吴以岭、柳传志、陆致成等作为其中的佼佼者,用自己掌握的技术研发新产品,历经艰辛,既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,也提高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,为打造民族品牌做出了卓越贡献。随着他们创办的企业成功上市,这批科研人员“身价倍增”,自然在情理之中。
  从现实的角度看,“院士富豪”、“教授富豪”的增加,对于改善我国的企业家生态,引导健康的社会心态,不无裨益。翻看名号不一的“富豪榜”就不难发现,此前榜上有名的富豪,多为地产商、煤老板、酒老板、歌星、影星等。其中许多人晒豪比阔的生活做派,不仅损害了“成功人士”的正面形象,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,而且误导了广大青少年。反观袁隆平、柳传志、吴以岭等科技型富豪,或者不改本色、视富贵如浮云,或者急公好义、扶助后起的创新创业者,或者继续潜心研发、做强做大、奋斗不止 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树立了“君子爱财、取之有道”和“富而仁”的成功样板,必将激励更多年轻人用知识创造财富、靠创新创造价值。
今日新闻头条
我也说两句
验证码:    
已有评论 0 条 查看全部回复
全搜索

站内最新

直销资讯 直销研究

最新文章

直销公司 直销人才

相关·文章

教育培训 健康美容

热点·文章

直销家园 直销论坛

推荐·文章

人才首页 我要加入

直销·人才